中國復合材料學會于1989年1月,由王俊奎、宋煥成、吳人潔等8名教授的倡導發起成立,在民政部注冊登記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歷經七屆理事會,現任理事長為陳祥寶院士。
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第七屆一次理事會合影
目前學會擁有個人會員15000余名,單位會員150家,下設35個分支機構,主辦學術期刊《復合材料學報》及全英文期刊《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近年來學會年均開展學術交流與產學研對接等各類活動近百場次,參與專業人員近萬人次。學會代表中國加入國際復合材料委員會,并與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的復合材料專業組織及機構建立了聯系與合作。
作為我國復合材料界唯一的國家級學術社團,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在依托單位與復合材料界科技工作者的關心與支持下,忠實履行了辦會宗旨,圍繞“四服務一加強”,開展了學術交流、創新助力、產學研對接、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科學普及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學會通過成功舉辦第21屆國際復合材料大會(ICCM-21),使中國在這一國際復合材料領域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術盛會上的影響力達到了新的高度,在會上學會兩位副理事長競選成功國際復合材料委員會副主席及執委,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復合材料界的國際話語權,在專業領域展現了我國不斷提升的國際地位與學術成就。
![]() | ![]() |
學會創立的自主品牌“中國國際復合材料科技大會(CCCM)”,為我國復合材料領域的學術、產業和政策交流搭建全國性平臺,已成為國內學術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交叉學科最全面的學術活動,為拓展復合材行業國內外視野,擴大復合材料的學科內涵發揮了重大作用。
![]() | ![]() |
學會承辦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NCCM)等學術活動,為中外專家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為中國復合材料技術與產業健康、有序與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戰略參考價值與前瞻部署支撐。學會聚焦復合材料領域學術熱點,積極舉辦專題研討會、學術沙龍等緊跟前沿、激發創新的學術活動,為復合材料領域專家、學者之間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復合材料領域的協同創新和快速發展。
![]() | ![]() |
學會發揮人才、智力、信息集中優勢,以各級專家庫為基礎,組成學科、產業、地域等多維度的智庫集群,采用現代科學方法和先進手段,進行調研、分析、研究、預測,為各級政府部門與委托單位的科學決策提供專業性、時效性、前瞻性與可延展性的智力服務。學會參與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調研區域內復合材料行業發展,與地方相關單位、企業就搭建復合材料領域綜合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系列科學技術服務平臺開展合作。
![]() | ![]() |
學會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團體標準建立、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教育認證、人才評價體系、科技評估體系等科技社團的基礎職能,為復合材料科技工作者提供知識更新服務,為企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創新途徑。
學會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工作突出專業屬性和技術優勢,采取企業與個人雙渠道申報方式實施。學會制定了《復合材料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測評標準》、《復合材料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評價工作手冊》等文件,探索出多層次追蹤式的人才評價模式,嘗試為科技人才提供終身制的技術水平評價與繼續教育服務,解決復合材料產業中民營企業的人才認定與培養需求。
![]() | ![]() |
學會根據中國科協工作部署開展兩院院士、國家科技獎勵、創新爭先優秀科技工作者、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杰出科技人才、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女科學家和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等候選人及團隊推薦工作,已成為復合材料界科技人才申報獎勵的主要渠道。在自設獎項領域,學會設立了“中國復合材料青年獎”和“中國復合材料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旨在表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勵自主創新,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學會聚焦科技發展前沿,關注社會生活熱點,多元化開展系列科普工作,用專家科學的聲音實時準確釋疑復材領域關鍵科技問題。2015年學會獲得中國科協感謝信和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優秀活動組織單位,同時獲得2015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2017年,學會獲得中國科協“2017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榮譽,步入科普工作先進學會行列。
復合材料學科作為材料學的分支與前沿,具有學科邊界不斷擴展與延伸、成果與新技術層出不窮、學術界與工程界聯系緊密,產學研用對接需求迫切的特點。面對新世紀復合材料產業鏈條與規??缭绞桨l展、軍民融合深度推進的歷史機遇,學會深入學習借鑒中國科協“點、鏈、面”的創新驅動工作布局,堅持市場主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的原則,以實施創新驅動工程為突破點,不斷加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力度。
學會創新工作思路,探索以增強區域科技創新引擎為目標,與地方政府、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成立復合材料創新基地,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形成長效合作機制,遵循科技成果轉化規律,搭建全過程、階梯次項目孵化模式,培育創新成果,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學會緊跟信息化潮流,開發了“企會寶”復合材料領域在線溝通平臺?!捌髸殹蓖ㄟ^手機APP形式,整合了復合材料行業專家、企業資源及產業鏈庫信息,專業性強、信息更新及時、對接時效性高?!捌髸殹币浴皶T制+增值服務”為市場化模式,以專家庫、企業庫、產業鏈庫三大資源為工作基礎;形成全面覆蓋復合材料創新成果推廣、產業鏈銜接、專利轉化、人才評價、科技成果鑒定的工作模式。
學會的創新助力與產學研對接工作已成為復合材料領域的一面旗幟,得到政府、學術與產業各界的認可。2015年,學會獲得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優秀單位稱號。隨著實體化技術孵化平臺、信息化平臺與產業數據庫的建立與完善,學會促成的對接項目大幅提升,年產值有望達數千萬元。眾多國內知名高校、企業已經或計劃與學會開展合作,共同引領中國復合材料應用水平緊跟國際先進潮流。
學會始終強調黨的政治引領作用,在理事會層面建立了功能型黨委,由由理事長任書記,理事會、秘書處領導任委員。在十九大期間,學會在舉辦大型學術活動間隙,第一時間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學習十九大報告。學理事會針對老中青三個層次的黨員開展特色活動,從學生會員抓起,在活動中發掘培養學生黨員,提升學生黨員的專業素養,通過走訪企業和舉辦學術沙龍、研討會等活動,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創業創新,扶持青年黨員成長,表彰為復合材料行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老黨員。
會員是學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與保障。學會將會員服務工作細化至十余大類、四十余小項,并制定了各項會員服務細則。借鑒國內外NGO組織的運營模式,學會進一步實施了三大特色會員機制:積分制度、晉級制度與專家庫制度。個人會員通過參與學會各項活動及支持學會工作獲取積分,根據積分獲得優惠參加學會學術會議與繼續教育培訓、個人及學術成果宣傳、專業資料贈送等獎勵。學會依據會員在相關領域的工作成就、對學會工作的支持度等引導會員逐階晉級,并在適當時機成為學會專家庫成員,參與學會獎項評審、技術咨詢等工作。會員積分定期發布,在換屆工作中作為候選人參選的重要依據,保障了對學會工作參與度高、貢獻大的會員優先進入理事會。經過2年多的運用與完善,學會會員服務機制已得到廣大會員的認可與參與,成為學會增強凝聚力與會員粘性,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措施。
學會將不斷強化自身建設視為發展壯大的基礎,全力推進綜合治理與深化改革。學會完善組織建設,設立了監事會,建立與完善了決策、管理、監管運營機制,逐步提升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水平,并不斷推進辦事機構實體化、規范化、職業化建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國復合材料學會正在銳意進取、埋頭苦干,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內容公開
名稱:中國復合材料學會
法定代表人:張博明
業務范圍:學術交流 咨詢服務 業務培訓 書刊編輯 技術服務
活動地域:全國
注冊資金:壹拾萬元整
場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
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